广东建设海洋强省,为这些前沿科技带来丰富应用场景

  5月20日,2023年粤港澳海洋合作发展论坛院士论坛在广州南沙开幕。

  论坛以“陆海统筹、山海互济,全面建设海洋强省”为主题,邀请政府部门、院士及知名专家、企业家、金融家等行业嘉宾重点围绕强化港产城整体布局、建设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、红树林保护与蓝碳经济发展等问题开展交流研讨,为进一步深化粤港澳海洋合作、加快全面建设海洋强省、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发展积极建言献策。

  “海洋产业新的增长点必须由科技带动”

  在论坛上,欧洲科学院院士、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、深圳海洋大学筹建负责人林间建议,粤港澳大湾区可以打造国际海洋的五大中心,包括国际海洋科技中心、国际海洋产业中心、国际绿色航运中心、国际海洋治理中心以及南海可持续发展中心。在建设这五个中心的过程中,要以科技先行,解决“卡脖子”难题,解决国家的重大需求,用科技带动海洋产业发展。

  “海洋科学技术极其重要,将来海洋产业新的增长点必须由科技带动。”林间指出,要解决关键技术“卡脖子”的问题,培养高端人才非常重要。

  他认为,一方面,粤港澳大湾区可以通过出台更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,吸引更多全球人才来到大湾区;另一方面,广东也可以依托现有的科教资源,自主培养本地人才资源。而深圳海洋大学的远期办学目标,正是要建设为世界顶尖的海洋大学。通过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,推进大湾区海洋圈和深圳海洋联盟圈的合作,提升湾区总体科技力量水平。

  论坛现场,欧洲科学院院士、英国埃塞克斯大学主席教授、电子科技大学国家特聘教授杨鲲围绕“数据驱动的海洋互联网”开展主题演讲。

  “海洋是由海洋环境、海上装备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元素综合作用构成的复杂巨系统。”杨鲲表示,发展海洋信息技术,是认知和控制这个系统最直接、最便捷的手段。

  杨鲲表示,实现数据通信是完成整体认知的关键一环。海洋通信范围包括海面和海底,属于空天地海的一体化通信。“我们希望可以‘用计算换通信’,通过数据驱动等技术手段,建立通信系统的内生智能。”杨鲲进一步表示。

  如何理解“用计算换通信”?杨鲲举了个例子。“比如我们要传一个图片,如果我们知道接收方只是对图片中的‘鸟’感兴趣,我们只需要传输‘鸟’的信息就可以了,这时候需要传输的信息就很少,以此解决海底复杂环境里,数据传输速率低下的问题。”

  杨鲲认为,6G移动通信是海洋互联网的基石,要实现“陆海统筹,山海共济”,数据是抓手。通过发展海洋通信技术,将有力推动广东乃至国家海洋互联网和海洋经济的迅速发展。“广东加快建设海洋强省,并在各地推动海洋牧场建设,这也为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应用场景。”杨鲲告诉南方日报记者。

  以时空信息为手段,建设陆海统筹的智慧国土

  “国土空间规划是龙头,统一调查监测是基础,陆海统筹为根本,时空信息为支撑。”中国工程院院士、自然资源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教授陈军在演讲时提出,要塑造高品质的国土空间,就要做好国土空间规划,优化国土空间结构,以时空信息为手段,建设陆海统筹的智慧国土。

  “建设智慧国土,要统筹数字化发展,提升智慧化应用水平。”陈军介绍,数字化发展要以全面动态感知、系统精准认知、全域智慧管控为主线,构建时空信息技术体系,实现“查得准、认得透、管得好”,智慧化应用要运用数字化技术、思维、认知,对治理体制机制、组织架构、方式流程进行系统性重塑,构建国土空间治理的数字化新生态,实现数据赋能的国土空间智慧监测监管。

  “以前做规划,人口信息都是静态的。现在有了大数据,可以分析全国人口空间不平衡、不匹配、不充分的问题。”陈军在演讲中,介绍了时空信息技术在全国人口空间分异、城市扩张趋势、生态环境发展趋势等研究分析领域的应用。

  陈军团队结合静态数据和手机位置数据研究发现,人口的空间流动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季节变化。利用企业大数据、人口格网化数据,分析全国三产企业、高耗能企业、高技术企业的数量、分布与聚集状况,以及与人口分布格局之间的关系,可以发现我国高技术、三产企业均向东南偏移,企业分布与人口分布基本一致。陈军指出,基于这一研究发现,可以进一步提出城市空间、企业空间、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的规划建议。

  陈军指出,广东近年来在海洋基础调查方面落地多个项目,走在全国前列。“广东应继续发挥优势条件,在陆海统筹的智慧国土建设应用方面先行先试,创造更多的经验和示范。以时空信息说话,用科学技术研判,讲好广东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故事。”

  (记者 黄叙浩)

免责声明: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,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、暗示和承诺,仅供读者参考,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(内容、图片等),请及时联系本站,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。

为您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